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x》,以下展示关于《陕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 文本试题卷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置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孝之所以成为传统道德的“元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亲情的自然呈现。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

2、,父母慈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孝作为第一亲情以及人性之中自然而然的道理,人人都愿意接受。其二,对宗法血缘的遵从。礼记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皆有报本反始、不忘其所自出的宗法血缘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与人皆从先祖、父母所出的客观事实结合在一起,使孝成为最受推崇的美德。其三,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客观需要。任何伦理道德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在古代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家国同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国家则是家庭的扩大。要维系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必须首先维系好家庭的秩序。 自古以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都是传统的道德准则,是判断一个人有无道德和道德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个人

3、有没有道德和道德层次的高低,当然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评判,但是,一个人是否自觉、自愿地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恩惠,无疑是衡量的重要指标。中国人常说“受恩必报,施惠莫记”,如果一个人连父母对自己的“恩惠”都不能够、不愿意报答,善至虐待父母,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会报答社会、国家、他人对他的“恩惠”呢?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孝经谓;“孝是真性,故先爱后敬也。”“爱之与敬,俱出于心。”虽然爱和敬都发自内心,但爱是敬的前提。尊敬祖先,即要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有一种敬意,因为中华的优秀文化体现在其祖先的“三不朽”上,离开我们祖先为我们树立的为人为学的典范,中华传统文化将是空洞的、无实质内容的。 (摘

4、编自孙雪霞、陈一平中国文化概论新编) 材料二: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既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因为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这般便捷地、随心所欲地生活;同时又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因为在文明最为开化的鼎盛期,却充满种种不确定性,对未来的预期变成一种冒险。这既富有讽刺意味,也是一个巨大的吊诡。在这一挑战面前,我们除了回首古典智慧,以便从中获得启迪和昭示,没有别的路可走。 对于中国人来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超出它的一般意义的地方,那就是中国文化构成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内在依据和理由。这层含义甚至完全超越了对一种文化所做的优劣好坏的价值考量。这也正是现代新儒家当年何以提出对本土文化须持“

5、同情与敬意的理解”之态度的一个重要缘由。 (摘编自何中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历史与现实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民族,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珍惜民族的思想文化,这个国家和民族一定是顶天立地、欣欣向荣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断流、一直传承至今并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古老文明,这种一脉相承的特点主要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特性。在历史

6、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却从不故步自封,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思想,以多元文化的交融共通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