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25年高三三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九江市2025年高三三模地理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九江市2025年高三三模地理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秘密启用前 九江市 2025年第三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地 理 本试卷共 6页,共 100分。考试时长 75 分钟。考生注意: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符合题目要求的。草莓是夏季的应季水果,保鲜及储运难度大。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草莓仅在少数大城市郊区零星露天栽培。目前我国草莓多采用温室大棚种植,地面覆盖黑色地膜,采摘期集中于 1 至 5 月,待全部收获后农户将大棚直接密闭一段时间。据此完成 13题。1.新中国成立前,草莓仅零星栽培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政策 D.劳动力 2.与露天栽培相比,温室大棚种植可 A.延迟上市时间 B.降低生产成本 C.降低保鲜难度 D.消除灾害风险 3.草莓收获后,农户密闭大棚主要是为了 A.抑

3、制杂草 B.杀菌除虫 C.减少蒸发 D.降解地膜 水棚是岭南地区历史时期的一种特色民居,建于河岸狭长的土垄上,用杉木柱支撑于河面之上。灶台设在外廊,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图 1为水棚示意图。据此完成 46题。高考三模 地理试题 第 1 页(共 6 页)4.水棚用杉木柱支撑于河面之上,主要是为了 A.便于水运 B.防御洪水 C.扩展用地 D.通风防潮 5.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主要是考虑 A.保护隐私 B.增加采光 C.减少噪音 D.防范火灾 6.该特色民居体现的地域文化是 A.等级分明,长幼有序 B.天人合一,幽静典雅 C.聚族而居,凝内御外 D.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某知名企业以智能手机研发、销

4、售为核心,逐步构建“智能手机+物联网”的生态链发展模式。图 2 示意该企业发展时间轨迹。据此完成 79题。7.2011 年该企业手机生产选择代工模式的原因可能是 资金有限 技术缺乏 劳动力短缺 为降低风险 A.B.C.D.8.2019 年该企业将手机品牌分拆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内部竞争,提升产品品质 B.满足客户需求,扩大市场覆盖 C.精简企业部门,节省管理成本 D.提升品牌价值,自负企业盈亏 9.在“智能手机+物联网”的生态链构建过程中,该企业应注重 A.加强数据安全 B.降低手机价格 C.完善手机售后 D.完善法律法规 高考三模 地理试题 第 2 页(共 6 页)河流水面比降即河流中任意

5、两端点间的瞬时水面高程差与其相应水平距离之比,可分为纵比降与横比降。心滩是河流中暂时性的堆积体,枯水期露出水面,丰水期没入水下。图 3 为某河流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 1012题。10.推测图示心滩顶部淤高的时期及心滩整体的移动方向 A.枯水期上游 B.丰水期上游 C.枯水期下游 D.丰水期下游 11.图示河段 A.河段纵比降较小,航运条件好 B.河段纵比降较小,下蚀作用弱 C.河段纵比降较大,侧蚀作用强 D.库区纵比降最大,水流速度缓慢 12.横比降最大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表 1 示意九江市 2025 年 4 月 10 日至 13 日的天气状况。11 日夜间,九江市辖

6、区经历了一轮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2 日上午,九江城区上空尘土弥漫。据此完成 1314题。表 1 4 月 10日 4月 11日 4月 12日 4月 13日 多云 多云转大雨 大雨转多云 晴 1729 1629 719 1125 13.11 日夜间,九江市辖区最不可能发生 A.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增大 B.市政管护人员工作量加大 C.空气中的花粉数量增加 D.城区主干道行驶车辆减少 14.12 日上午,九江城区上空的尘土可能来源于 A.长江江滩 B.鄱阳湖畔沙地 C.蒙古高原 D.城区建筑工地 高考三模 地理试题 第 3 页(共 6 页)河流阶地是指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地形。在未遭受干扰的情况下,河流阶地上的沉积物多呈水平层状。图 4 为黄河某级河流阶地上沉积层剖面示意图,其中砾石层粒径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据此完成 1516题。15.根据 L沉积层粒径南北差异,推测该级阶地所处河岸及其粒径差异的原因 A.侵蚀岸 水流速度差异 B.堆积岸 水流速度差异 C.侵蚀岸 风力大小差异 D.堆积岸 风力大小差异 16.L形成时期,该区域 地壳持续抬升 地壳相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