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x》,以下展示关于《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相应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
2、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 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块商王武丁时期的大型涂朱牛骨,牛骨的正反面刻满卜辞,记录了北方部族入侵,商王命诸侯出兵助战以及狩猎、天象等内容。这反映了()A.商王与内外服的关系B.商代国家机构完善C.商王政治势力的扩展D.商代社会占卜成风2. 战国时期,有学者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
3、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这一主张体现了()A.孔子“为政以德”B.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C.墨子的节用思想D.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贾谊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至尊地位确立在于实行() 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4. 有学者检索诸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发现战国时期秦国所置郡能确定者为 22 郡,其他诸侯国能确定者为 21 郡,总共 43 郡,加上存疑部分则可达 53 郡。秦统一后“分天下作三十六郡”,但前后出现之
4、郡可达 50 个。这表明战国至秦代()A.中原王朝统治疆域扩展B.加强中央集权是大势所趋C.推行郡县制的阻力加大D.分封制仍然发挥主导作用5. 西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出现这一局面主要得益于统治者实行()A.休养生息政策B.儒家仁政思想C.重农抑商政策D.盐铁官营制度6. 某学者统计了西汉前期群臣奏议中引用诗经的情况,汉高祖时期出现 1 次,汉文帝时期 3 次,汉武帝时期 12 次。这反映出西汉前期()A.官员素质有所提升B.初步建立了文官制度C.儒家思想地位提高D.统治者重视民情民风7. 东晋时皇帝“虽有南面之尊,(却)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
5、权去公家,遂成习俗。造成这一时期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宦官专权 B.士族当权 C.外戚干政 D.诸侯争霸8. 十六国时期,北凉统治者沮渠蒙逊曾派人去南朝的刘宋索书,宋文帝赠予其周易及子集诸书 475卷。其后,他还曾向刘宋朝廷进献文物,其中包括图书 19 种,共 150 卷。这说明()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南方地区已成为文化中心C.中华文化是维系统一的纽带D.各政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9.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材料反映出唐朝实行了()A.三省六部制 &
6、nbsp;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0. 唐代外来人才颇有发挥余地。波斯王子卑路斯在唐朝担任左威卫将军;新罗人崔致远唐僖宗年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大食人李彦升在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成为翰林院学士;越南人姜公辅进士及第,授同平章事。这反映了唐代()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11. 有学者对南宋镇江一带的诗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发现南宋诗的核心关键词为“长江”“万里”“中流” “不知”“江山”等,这些诗的积极情绪占比 21.93,中性情绪占比 46.71,消极情绪占比 31.36。这反映了南宋时期()A.商品市场及规模的扩大B.偏安局势下文人的思想状况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社会伦理道德受到广泛冲击12.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防止宰相专权B.广开天下言路C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